儿童血栓性疾病防治药学实践指南
儿童血栓是一种在儿科领域相对罕见但危害深远的疾病,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。当前,儿童血栓的药物治疗面临诸多挑战,儿童生理特点与成人明显不同,成人血栓防治指南无法直接适用于儿童。鉴于此,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成立《儿童血栓性疾病防治药学实践指南》编写小组,分别于2023年5月、7月和12月进行了3轮德尔菲推荐意见调查,通过循证检索和专家评估,对最新儿童血栓防治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解读,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最前沿的意见支持。《儿童血栓性疾病防治药学实践指南》针对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、特定血栓事件、外科围手术期等方面探讨相应的血栓防治药学实践并提出建议。指南的制定对儿科医学具有重要意义,提高了儿童血栓防治用药的合理水平,促进多学科协作,同时推动了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更新,为患儿的血栓防治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指导。
本指南主要对临床实践中15个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,简要概括如下:
(1) 儿童VTE治疗: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DVT、PTE患儿采取抗凝治疗,使用rt-PA为首选溶栓药物(1C)。初始2-12岁可选NOAC或LMWH,2岁以下使用LMWH(1B)。
(2)CVC相关静脉血栓: 如果CVC导管无用,应立即拔除或在抗凝3~5天后拔除,首选LMWH(2C)。HD患儿可使用UFH或LMWH预防血栓(2C)。
(3)股动脉血栓: 对新生儿和儿童急性股动脉血栓,初始使用UFH,后续可用LMWH或继续UFH,治疗5~7天(2C)。如果血栓威胁肢端或器官,可谨慎使用溶栓治疗,首选阿替普酶(2C)。
(4)缺血性脑卒中: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.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,使用阿替普酶(2D)。不适合溶栓的儿童,使用UFH、LMWH或阿司匹林,之后继续阿司匹林维持治疗,特定情况可使用UFH、LMWH和华法林(2C)。
(5)外周动脉置管血栓: 存在高血栓风险的新生儿和儿童,建议持续输注UFH预防(1A)。有血栓时立即拔除导管(2B),使用UFH或LMWH抗凝治疗(2C)。
(6)Fontan手术: 使用阿司匹林、华法林或利伐沙班预防血栓(1B)。
(7)心室辅助装置: 术后8~48小时使用UFH预防,禁忌时用比伐芦定或阿加曲班。稳定后转为VKA或继续抗凝,选择阿司匹林作为替代方案(1C)。
(8)Blalock-Taussig分流术: 术中用UFH预防(1C),术后用阿司匹林3~5 mg·kg^-1·d^-1抗栓(1B)。
(9)人工心脏瓣膜: 使用华法林终身抗凝,目标INR范围1.8~2.5。不能耐受华法林时,用UFH或LMWH(2C)。血栓形成时,考虑溶栓治疗(2C)。
(10)心导管术: 术中静脉注射UFH预防,UFH给药1小时后监测ACT,保持ACT>200 s(1C)。
(11)心腔血栓: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UFH、LMWH或口服抗凝药,对于特殊情况使用比伐芦定、阿加曲班、磺达肝癸钠(2D)。
(12)心肌病血栓: 根据血栓或栓塞事件及心功能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,使用LMWH或华法林(2C)。
(13)骨科围术期血栓: 髋关节手术、骨盆和股骨截骨术、选择性脊柱手术、创伤后VTE首选机械性物理预防,也可选用LWMH(1C)。
(14)PF血栓: 新生儿有条件进行PROC基因或PROS1基因检测,急性期使用人蛋白C浓缩物或新鲜冰冻血浆联合UFH或LMWH。病情稳定后使用LMWH或华法林长期抗凝(1C)。
(15)IBD血栓: 活动性重度IBD及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的住院患儿,首选LMWH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抗凝,磺达肝癸钠作为替代方案(1C)。
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
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
收藏
分享